<ruby id="pnnp5"><b id="pnnp5"></b></ruby>

    <ruby id="pnnp5"><mark id="pnnp5"><progress id="pnnp5"></progress></mark></ruby>

            <ruby id="pnnp5"><b id="pnnp5"><thead id="pnnp5"></thead></b></ruby>

              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搶占科技制高點,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賀信中作出的“兩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中國科學院辦院方針

              首頁 > 學者風采

              “原子彈功臣”王承書:一生三次“我愿意”

              2023-07-04 中國科學報 韓揚眉
              【字體:

              語音播報

              王承書?圖片來源:中核集團

              人生的每一次抉擇,她都用一句擲地有聲的“我愿意”回答,像一顆至關重要的螺絲釘,填補了中國核工業起步階段的幾處空白。她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承書,也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杰出的工程物理學家。

              今年是王承書誕辰111周年。生前照片中的她,一副眼鏡、一頭短發,總是帶著溫柔的笑容,衣著簡潔大氣,纖瘦的身材扛起了最“硬核”的事業。

              毛主席稱贊她:“這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女功臣?!?/p>

              “不是我不愛美國的優厚生活,而是我更愛自己的祖國”

              1912年6月26日,王承書出生在上海的一個書香門第,家中4個姐妹,她排行第二。她主要的興趣在數學和物理上,數學考試時她幾乎每次都拔得頭籌?!岸〗?,快來算賬!”每逢遇到和數字打交道的事情,家人們第一個想到王承書。

              1930年,18歲的王承書被保送到燕京大學物理系。在燕京大學的幾年里,她作為班里唯一的女生,成績一直名列榜首。

              1939年,王承書與丈夫張文裕步入婚姻殿堂。張文裕后來成為著名的高能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那個“大多女子靠男子養活”的年代,王承書是一個“特例”。

              婚后不久,她得知美國有一位老太太留下一筆遺產,專門支持亞洲未婚婦女去美國學習。王承書很不服氣地說:“女子能否干事業,絕不是靠已婚和未婚來裁定?!?/p>

              1941年,王承書爭取到了美國巴爾博獎學金,赴美留學15年。有朋友曾問她:“王承書,張先生又不是養不起你,你去美國干嗎?”王承書聽后很生氣地說:“我為什么要他養呢?我為什么不能自己念書、工作呢?”

              王承書言出必行。她進入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深造,師從國際物理學權威烏倫貝克,共同開展氣體輸運理論研究。他們導出了被稱為“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的多原子分子動力學方程,一經發布便轟動世界物理學界,至今仍被沿用。烏倫貝克多次稱贊她是“了不起的人才”。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了王承書和張文裕的耳中。他們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即刻啟程回國,然而卻遭到了美國的重重阻攔。無奈之下,她把有關書刊和資料裝進300多份郵包先寄回了北京,直到1956年,她才回到了祖國懷抱。

              為什么一定要回國?王承書說:“不是我不愛美國的優厚生活,而是我更愛自己的祖國?!?/p>

              回國后,王承書在筆記中寫下:“1956年10月6日是我難忘的一天,雖然那時沒意識到這將是我真正有意義生活開始的日子,在離別了15年的祖國國境上,第一次看到五星紅旗在空中飄揚,心里說不出的興奮。我要為國家作貢獻,國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p>

              一生三次“我愿意”,她把自己“藏”了起來

              “我愿意”不只是新婚夫婦對彼此的誓言,更是王承書報效祖國堅定信念的表達。

              1958年,我國籌備建設熱核聚變研究室,國家希望能調王承書去掛帥。這個領域當時在國內還是一片空白,也是她從未接觸過的陌生領域。對專業已經定型的46歲的王承書而言,這是一個充滿風險的巨大考驗。面對錢三強的邀請,王承書毫不猶豫地說出了“我愿意”。

              她明確表示,這項工作誰都沒干過,誰干都不容易。別人的工作都已經走上正軌,而且還帶著年輕同志,只有她剛回國工作,還是她去干對工作的影響最小。

              接手工作后,王承書被派往蘇聯庫爾恰托夫研究所聚變研究部進修和工作。在那里,她抓緊機會了解蘇聯核聚變學科的發展狀況。學習結束,火車從莫斯科到北京一周的時間里,她翻譯了《雪伍德方案——美國在控制聚變方面的工作規劃》。不久之后,她又翻譯了《熱核研究導論》等著作。這些著作全面介紹了核聚變方面的基礎理論、方法和現狀,對我國受控核聚變研究的起步起到了推動作用。

              正當王承書準備在熱核聚變領域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時,因為第二次“我愿意”,她“消失”了30年。

              當時,我國濃縮鈾生產陷入困境,而濃縮鈾生產是原子彈制造的核心技術。面對這種形勢,1961年3月,錢三強再次找到王承書:“承書同志,現在國家需要你再次轉行,這件事情要絕對保密,你看行嗎?”

              王承書平靜地說:“我愿意?!?/p>

              這次選擇意味著她要放棄之前在物理學領域取得的所有成績,甚至對丈夫都要保密。

              當時時間緊迫,工作計劃是按原子彈爆炸的倒數時間表來安排的。王承書帶領一批理論計算人員夜以繼日地工作。他們一邊學習,一邊使用當時國內剛啟用不久的電子計算機對工廠級聯參數做了大量計算。為檢驗結果的準確性,他們堅持用手邊的機械計算機做必要的驗證。同時,她帶領科研人員多次下工廠深入調查,仔細分析比較理論計算與實際運行的參數,對建議的啟動方案進行反復論證。

              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張愛萍曾到鈾濃縮廠做過一次調研。當問及有無把握按時生產出合格的產品時,他將目光投向了王承書。

              王承書堅定地回答:可以。

              張愛萍又問:有什么依據?

              王承書回答:我們所做的理論計算和實驗證明,能按時生產出合格產品。在我的承諾中,除了對孩子的承諾不能兌現外,其他的都能兌現。

              果然,她和同事們提前完成了供給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裝料的任務。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隨之而來的,是組織交給王承書的第三個任務。

              當年,國家決定成立鈾同位素分離研究所,同時正式下達研究大型國產擴散機的任務。錢三強向她發出第三次邀請,希望她繼續隱姓埋名從事同位素分離研究。

              王承書再次堅定地回答:“我愿意?!彼蝗蚊鼮榭傇O計師。在她的領導下,研究人員充分應用前8年的理論研究成果,進行大量計算,完成了擴散機物理參數和總體參數的選擇,使得機器很快進入設計研制階段。

              因為“我愿意”,王承書不畏艱難,主動把自己的姓名“藏”了起來,把自己的貢獻“藏”了起來。

              “讓年輕人從我肩上跨過去”

              人們對王承書難以忘懷,不僅在于她卓越的貢獻,更在于她厚德至誠、溫蘊謙恭的人格魅力。

              王承書曾說,“讓年輕人從我肩上跨過去”。這一點,受教于王承書的徒弟、徒孫們都深深記得。

              王承書十分重視人才培養。她通過帶研究生、組織培訓班、講課、討論和修改論文等多種形式,言傳身教。凡經王承書審閱的論文,一般都要經過多次修改才能過關,大到基本概念、推理和演算過程,小到文字、標點符號,都要一一仔細推敲。

              由于長期操勞,晚年的王承書患上眼疾。有一次,年近八十的她要審閱一篇文章,但因文章字小、墨跡淡而看不清。她拿著放大鏡,用鋼筆吃力地先把原文一筆一畫描深后,再逐字審閱,并提出了詳細的修改意見。

              1993年,病重的王承書寫下了一紙遺書,讓人淚目:不要任何形式的喪事;個人書籍筆記全部留給科研工作;遺體不必火化,捐贈給醫學研究或教學單位,充分利用可用的部分;零存整取存款作為我最后一次黨費(7222.88元),所余積蓄,全部捐給“希望工程”(約10萬元)。

              對歷史最好的致敬,就是不斷創造新的偉業,鑄就更大的輝煌。在中國核工業人心中,“許黨報國、厚德至誠、溫蘊謙恭、精微致遠”已成為“承書風范”,并將永遠指引他們前行。

              (原載于《中國科學報》 2023-07-04 第1版 要聞)

              打印 責任編輯:梁春雨
              • 曹宏斌:為工業增添一點“綠”
              • 接力“逐日”勇攀登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1.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2.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3. 欧美日韩在线一级

              <ruby id="pnnp5"><b id="pnnp5"></b></ruby>

                <ruby id="pnnp5"><mark id="pnnp5"><progress id="pnnp5"></progress></mark></ruby>

                        <ruby id="pnnp5"><b id="pnnp5"><thead id="pnnp5"></thead></b></ruby>